发生火灾时,我们最广为宣传的两条知识,就是:从楼梯跑;有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但是,这些真的就是对的吗?是不是误导?
今天,一个话题在微博上爆了!
因为一段视频,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社会消防工作指导处负责人司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消防综合演练活动中的授课视频。
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社会消防工作指导处负责人司戈表示,火灾疏散时常见的一个严重误区,就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穿越浓烟”逃生。司戈解释称,这种做法大概是在100年前从美国传来,当时高分子材料少,有毒烟气少,所以在当时若有轻微烟气,拿着湿毛巾可通过。但是,现在建筑材料发生变化,逃生方式也应改变。
1、消防专家司戈讲课
2、文字稿
实际上这种(说法)是误导性非常强的。这个(说法)大概是从一百年前,是从美国传来的,美国当时的建筑,大家都知道,木结构建筑很多,当时高分子材料很少,有毒烟气很少,所以说那个时候呢,有轻微的烟气,你拿着这个手绢可以过去,但是现在,建筑的情况发生变化了。首先浓烟对人的危害,不是说你拿一个手绢,拿一个打湿的毛巾能遮挡住的,而且大家想一下,如果这个温度很高的时候,你的手本身就受到热辐射,你还能拿住这个手绢吗?不可能,你得尽量不穿过浓烟,去找能够安全逃生或者等待救援的地方。
3、冒险从浓烟的楼梯中穿过,已经导致多起伤亡
这种情形每年都有不少,特别典型的例子:
(1)2015年6月25日,河南省郑州市西关虎屯小区居民楼一层发生火灾,从楼梯间穿越浓烟逃生时16人死亡、1人重伤,此起火灾令全国震惊。
(2)2015年1月14日,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县居民楼外车棚处发生火灾,从楼梯间穿越浓烟逃生时8人死亡。
(3)2019年5月5日,广西桂林一居民楼发生火灾,在此居住的大量大学生穿越浓烟从楼梯间向下跑,导致5死38伤。
湿毛巾有用,但作用有限,绝非火灾自救中的万能手段。在发生火灾,有浓烟时,要尽可能避开,而不是捂着湿毛巾穿越。
口号式的宣传,过时的宣传,很容易引起误导,并从而害人性命。消防科普关系重大,请所有宣传人员要多加注意。
最近啊,火灾多,烧死人了,七大姑八大姨都在学习。看电视,看手机,串门子讨论,热情很高,这说明靠山屯的人还是有术质的。
但是,看来看去,学来学去,突然,发现有问题。有问题啊,问题还很大,张三,我们的思想有点乱,有点乱。
因为砖家很多,他们说的不一样。听谁的好?好象都有点道理,也好象都不太放心。毕竟,这真遇到火灾了,那很要命。
好吧,我们今天就来讨论三个问题。
1、毛巾,捂还是不捂?
李二狗说,发生了火灾,一定要捂着湿毛巾跑,而且,要叠八层。李二狗还翻出证据,说一个姓郞的参谋,讲过:
“毛巾的折叠层数越多,除烟效果越好。折叠8层,除烟率约为60%,折叠16层,除烟率达90%以上。” 但郎参谋同时表示,层数越多、含水量越大,也会导致透气阻力增大。因此,使用湿毛巾时,一般建议折叠8层为宜,含水量控制在毛巾自重的3倍以下。
而且,有很多公众号还写文章,强调:
在此,消防部门再次表示:湿毛巾捂鼻逃生,是写入了高等消防专业教材《消防基本技能(实践)》 的做法,是国家应急广播推广的办法,还是日本国民防灾教育宣传片的指导做法。而日本,是全世界防灾教育做的最好的国家之一,也将湿毛巾捂鼻逃生作为教学材料。
与此同时,有一个姓蔡的台湾消防员说:火灾时,湿毛巾捂口鼻逃生,你死定了!
那么,到底会怎么样?老说讲几点,大家可以讨论:
(1)这个8层湿毛巾是科学的数据吗?什么是除烟率?这个名词如何解释,除的是什么烟,还有,除烟率的高低对火灾逃生有何意义?这个叠8层并拧干的毛巾,相关的数据从何处得来?是否做过严谨的科学试验,有没有真正的指导价值?
(2)过去提倡的就对吗?写入教材就一定是对的吗?包括,日本人说的就一定是对的吗?还有,日本人是什么时候说的这事?现在还在说吗?过去,皇帝规定,妇女一律小脚,爷们一律辫子,但放了之后,剃了之后,好象并没什么不妥。
(3)湿毛巾能不能防毒?火灾烟气中的毒气,主要是CO,从理论上讲,CO的大小是分子级别的,并且不融于水,湿毛巾是挡不住的,如果挡住了,那氧气也进不去;其他类型的的毒气,除非是易融或可融于水的,湿毛巾会挡住一些,不融于水的,挡不住的。这样子看,湿毛巾的防毒功效不能过高估计。否则,解放军叔叔就不是佩戴防毒面罩,而是拿一包湿毛巾去打仗了。
(4)湿毛巾到底有什么用呢?我们分析一下,一是应该会有一些过滤作用。主要是过滤颗粒比较大的那些烟尘,这就象口罩一样;二是会有降温作用。毕竟有水,会让透过毛巾吸入的空气有所降温,嗓子会好受点儿;三是有一点防毒作用,比如氨气、HCL,那些易融于水的,会化解点儿。如果说,还有作用的话,大概是心理安慰作用吧,毕竟宣传了这么些年了。义和拳当年,打架时先念叨两句,然后就光着膀子冲上去,觉得,子弹打不到肉里面来,心理作用也是厉害的。
(5)捂湿毛巾的成本是什么?当然,是时间成本,因为你花10秒去打湿毛巾,再折叠,还是要时间的。但火灾现场,有时候每一秒都可能发生变化,时间就是生命啊;另外,捂毛巾要占用一只手,这也是成本。
(6)那么,到底要不要捂呢?老说认为,如果你手头正好有现成的毛巾,并且方便的话,就捂一下,也不太可能会死定。但不要刻意去找毛巾并折叠多少层,它的作用还是很有限的。能捂毛巾逃生的烟气条件,通常不捂也可以逃生,因为那肯定是温度不算太高、毒气不算太大的烟气环境。试想一下,如果是几百度的高温烟气,你捂毛巾逃,你的手、脸、眼睛能不能受得了?可能极短时间就受不了了,这些地方都能捂上毛巾吗,即使捂上能坚持几秒?如果再有类似CO这样的毒气,那捂不捂都一样了。
总之,不要过于夸大湿毛巾的作用。通常情况下,不宜再把湿毛巾当成是火场逃生“神器”。
11月9日的月日数恰好与火警电话号码119相同,为增加全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使“119”更加深入人心,公安部在一些省市进行“119”消防活动的基础上,于1992年发起,将每年的11月9日定为全国的“消防宣传日”。
这些消防月标语请收好!
1、关注消防 ,珍爱生命
2、消防安全不放松 ,家庭幸福乐融融
3、用火用电别大意 ,火灾无情无儿戏
4、报警早 损失少, 火警电话119
5、平安之路 ,防火起步
6、居安思危, 警钟长鸣
7、爱惜家园 ,消除火患
8、防火安全 ,人人有责
9、安全与效益同行 ,事故与亏损共生
10、人人把好防火关 ,有备无患保平安
11、预防为主 ,防消结合
12、远离火患, 幸福一生
13、为了大家幸福 ,请您注意防火
14、走道常疏通, 防火不落空
15、消防设施别乱动 ,扑救火灾有大用
16、消防演练经常搞 ,火灾损失能减少
17、生命至上, 隐患必除
18、电器着火不用怕 ,快把电闸先拉下
19、消防连万家 ,幸福你我他
20、晴带雨伞饱带粮 ,消防事故宜先防
21、乱堆杂物火险大, 楼道畅通保平安
22、安全是个宝 ,人人不可少
23、人人知防火, 户户齐欢乐
24、加强消防宣传 ,提高消防意识
25、用电用气勤检查 ,发现问题即整改
26、疏忽消防一瞬 ,毁掉幸福一生
27、人人防火 ,户户平安
28、用火不预防 ,失火就遭殃
29、悔前容易悔后难 ,消灭火险要在先
30、隐患险于明火 ,防范胜于救灾
31、安全心里装 ,隐患无处藏
32、加强消防安全意识 ,提高消防安全素质
33、珍惜生命, 杜绝违章
34、一点星星火 ,能毁万年林
35、消除火灾隐患 ,构建和谐社会
36、火灾面前莫着慌 ,报警逃生两不忘
37、消除火患 ,国泰民安
38、家家户户管火种 ,日日夜夜保平安
39、生命宝贵 ,安全第一
40、严格依法治火 ,制止消防违章
41、工厂是我家, 消防靠大家
42、勿忘火警119 ,消除火灾是朋友
43、消防放松 ,人财两空
44、消防事关你我他 ,安全系着千万家
45、安全能保千家财 ,火灾可焚万户心
46、学一分消防知识 ,多十分平安保障
47、火灾不难防 ,重在守规章
48、健全防火制度 ,确保消防安全
49、树立忧患意识 ,学会防灾本领
50、安全创造幸福 ,疏忽带来痛苦
火起于幽微,灾缘于疏忽。
这份《火灾风险点指南》,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减少隐患,切实降低火灾发生的机率和风险。公众号EHS之家。
火灾风险点指南之
火灾风险点
用火行为
1.卧床吸烟、酒后吸烟,随意丢弃烟头。
2.打火机、火柴等点火器具随意放置,在阳光或高温物体周边长时间暴晒和热辐射,小孩随意拿取点火玩耍。
3.室内点蜡烛、焚香、烧纸以及农村室外烧垃圾等使用明火行为。
4.在禁止区域、场所内燃放烟花爆竹。
5.宾馆、饭店、商场、集贸市场、体育馆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等公众聚集场所营业期间动用明火施工作业。
6.在没有安全防护的情况下进行切割、焊接、防水施工等动火作业。
7.明火作业人员超过规定时间和范围动用明火。
8.明火作业人员无证操作或违反操作规程。
用电行为
1.选用和购买非正规厂家生产或没有质量合格认证的插座、充电器、电线、电热毯、电动自行车、电暖气、电炉子等电器产品。
2.除冰箱等必须通电的电器外,在人员长时间离开时未进行关机断电,使其长时间通电过热或发生故障;手机、充电宝等电子设备长时间充电或边充电、边使用的行为。
3.超过额定功率、超负荷安装使用电器设备;空调等大功率电器设备未单独供电,电线未独立敷设。
4.高温灯具、大功率电器等用电设备安装在可燃易燃物上或与可燃物距离过近。
5.电源插头与电源插座接触不实,固定插座松动;移动式插座老化或者串接、超负荷使用。
6.拆装、改造电动自行车、三轮车、摩托车等电动车,扩大电容,增加续航里程;在室内为电动车或其蓄电池充电,从室内拉“飞线”充电,将带有蓄电池的电动车停放在建筑内;使用不匹配或质量不合格的充电器为电动车或其蓄电池充电。
7.配电箱(柜)、弱电井、强电井内强电与弱电线路交织一起,堆放易燃可燃杂物。
8.电线未做穿管保护直接穿过或敷设在易燃可燃物上以及炉灶、烟囱等高温部位周边;电气线路老化、绝缘层破损出现漏电、短路、过热等情况。
9.电气线路乱接乱拉,以及使用麻花线、绞接方式连接或将不同型号、规格的电线连接等情况。
10.自行或聘请不具有专业资质人员维修、改造电气线路、维修保养电器产品。
11.设有的 UPS 电源及蓄电池等备用电源更换不及时、保养检测不到位,易发生短路等故障。
用油用电行为
1.液化石油气罐存放在住人的房间、办公室和人员稠密的公共场所。
2.超量储存液化石油气罐。
3.液化石油气罐与其他火源同室布置。
4.液化石油气设在地下室、半地下室或通风不良的场所。
5.液化石油气罐总重量超过 100 公斤或钢瓶总数超过 30 瓶的未设置独立气瓶间。
6.气瓶间与厨房有连通的门、窗、洞口。
7.气瓶间未设置可燃气体浓度报警装置,未使用防爆型电器设备,开关安装在室内。
8.燃气管道明设时,距离热源较近或敷设在灶具正上方。
9.擅自更改燃气管道线路。
10.违规采用环保油作为餐饮燃料。
11.燃气管线、连接软管、灶具老化,生锈,超出使用年限未定期检测维护。
火灾风险点指南之
特定场所火灾风险点
下列特定场所在存在上述三种行为和三类场所风险源的同时,还存在以下风险源:
易燃易爆场所
1.未采用防爆型电器设备,违规设置移动照明灯具。
2.易产生静电的生产设备和装置未设置导除静电设施。
3.携带火种进入易燃易爆场所,遗留或弥散的危险物品或粉尘未及时清理。
4.动火、设备检修、临时用电等作业管理不规范;进入的人、车、物未落实防静电、防车辆高温尾气等措施或落实不到位。
5.未按操作规程改装或修理,导致机械火星、摩擦生热、电火花和静电放电产生明火。
6.易燃易爆物品未设置专用库房、货场或其他专用储存设施,未根据化学性质或不同的灭火方法进行分类、分项、分库储存。
厂房库房
1.厂房、库房焊割作业时周边易燃可燃物未清理,焊割设备故障、焊割易燃易爆设备或装置等行为。
2.机械设施缺乏维护保养、供油系统故障导致摩擦发热;厂房内烘烤设备不严密、烘烤物距火源近、超过额度温度运行等行为;厂房冷却系统、压力系统故障,新出高温产品直接接触易燃可燃材料。
3.人、车、物进入存有甲、乙类易燃易爆厂房、库房时未做防静电、车辆尾气未做防护处理等情况,易因静电产生火花、车辆尾气火种或高温烟气引发火灾爆炸。
4.厂房、库房内生产原料、货物未按照其化学性质、特点分类储存,在日晒、高温、遇潮等情况下发生自燃、氧化放热等情况,或者相互反应引发火灾。
5.专用冷库内采用易燃材料作为保温装饰材料,电气线路直接敷设或穿越保温材料,且电气线路常年运行,损耗较大,老化较快,故障率较高,极易引发火灾。
6.厂房、库房内电瓶铲车、装卸车停放和充电。
7.库房内堆放物品与照明灯具之间距离较近。
施工现场
1.切割、焊接、防水施工等明火作业未清理作业点及其周边和下方易燃、可燃杂物,未封堵周边孔洞。
2.钢筋、板材切割、加工、压缩等作业未清理作业点及其周边易燃、可燃杂物。
3.动火、动焊与铺设保温材料等交叉作业。
4.乙炔、汽油等易燃易爆物品未设置专库存放,未单独分类存储,因存储环境发生化学反应引发火灾。
5.物料堆场遇外来火源或人员吸烟等遗留火种引发火灾。
6.在施建筑内违规设置库房存放易燃、可燃材料,施工现场调配油漆、稀料等行为。
7.民工宿舍使用“小太阳”、电暖气、电磁炉等电器设备取暖、做饭以及烘干衣物;手机、充电宝等电器产品无人看管充电或放置在被褥上充电;未使用安全电压,电气线路未穿管保护。
8.违规彩钢板搭建临时用房并作为员工宿舍或休息室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