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晶同学送给我一本书,叫做《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地犯错》。
不得不说,这书挺有意思,因为它让我们更加清晰地看到人们是如何钻进“黑匣子”里而变成“黑瞎子”的。
航空业对待失败的态度鲜明而坚决。每架飞机都装有两个几乎无法被破坏的黑匣子。一个记录着发往机上电子系统的操作指令,另一个记录着驾驶舱内的对话与声音。一旦发生事故,黑匣子将被打开,记录的数据将被分析,事故的原因也就得以破解。这样做也就保证了飞机设计及操作规程能得以修正,避免重蹈覆辙。
有趣的是,飞机构造系统里有黑匣子,在人们的思维系统中同样也有个“黑匣子”。只不过,像不出现事故人们就很少去破解飞机的黑匣子一样,在没有足够深刻的教训触发的情况下,人们几乎不会去关注始终藏在思维深处的那个“黑匣子”。很多思维密码就藏在其中,于是人们总是“在不经意间”就犯了错误并且自己浑然不知。
得了肿瘤,医生的办法就是放疗、化疗。如果病人在医生起初预言的几个月或半年内还没死,大家就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医疗的作用。如果死了,“太严重了”“扩散了”“无法挽救”等就成了想当然的理由。在这个案例中,几乎没人能够质疑医生及其疗法,因为我们不能拿同一个病人既这样治疗、同时又那样治疗、或者是干脆不治。我们也不能让死者重新活一次,然后给他不同的疗法。没有对比,也就没有证伪,这是个难题。
新系统上线,商品销量增加了,商家可能想当然地会认为是新系统上线的结果。然而,竞争对手倒闭或是消费心理变化等因素是不是更重要的因素呢?也许使用旧系统销量也会增,并且增加得更多。可惜,没有新旧系统同时上线的对比,商家的“想当然”也就不可证伪了。
坚持跑步两个月,思维反应似乎快了些,所以逢人便讲这种体验。殊不知,思维反应的变化也许更大程度上是受了这两个月坚持读书、看报、打游戏的结果。如何才能验证呢?只能单纯跑步两个月,然后单独读书、看报、打游戏两个月,然后再对比。即使如此,因为四个月间你的身心寿命始终在延长,所以得出的所谓“结论”也未必靠谱。
举这些例子,就是说,人们在“想当然”中犯下了很多错误,但我们不知道。
联想到从2017年开始的“湿毛巾大讨论”,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很多人对质疑湿毛巾是嗤之以鼻的。因为一直以来,湿毛巾理论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无人质疑过它的科学可靠性。
一家三口,夜间睡觉,客厅的沙发突然着火了,女儿首先发现了火情。她一边尽力扑火一边呼喊,于是妈妈和爸爸也起来了。火势很快变大,烟气越来越浓,女儿被逼到了阳台上。尽管那里有糟糕的护栏,但开着的窗子在上部把大量烟气泄掉了,她躺在护栏的底部尚能避开烟火呼吸到一点新鲜空气。不久,她被及时赶到的消防员救了下来。可惜,她的爸爸妈妈却死掉了。
二人是怎么死的呢?瞧瞧他们的历程就知道了。
睡得正香,突然被女儿的喊叫惊醒。哦,不好,着火了!火还不小,烟也很大!危险!危险啊!怎么办?怎么办?火灾、烟……,哦!对、对!湿毛巾、湿毛巾!没错,就是湿毛巾!湿毛巾在这个时候能救命啊!前天消防大队的王参谋不是讲了嘛:“遭遇火灾时,赶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然后放低身姿或匍匐前进往外逃”!
哪有湿毛巾呢?卫生间啊!昨天还特意多买了两块预备着呢,它们就在卫生间的水龙头旁边啊!二人几乎在三秒钟内就完成了上述复杂的思维过程,然后二人赶紧往卫生间里钻,他们想每个人捂一块、然后给女儿也拿一块。
此时,卧室的门刚打开,里边的烟还不大,但与客厅一样,相连的卫生间里的烟气层已经很低很低了。二人闭着眼睛、拧着鼻子、忍着烟呛、好不容易摸到了两块毛巾还慌乱中弄掉了一块。水龙头呢?该死!哦,水龙头呢?喔,在这、在这呢!快!快!赶快放水!赶快放水打湿毛巾啊!咳、咳、咳,咳咳咳,咳、咳……,水龙头哗哗地响着,二人在烟呛中倒下。
当我赶到现场展开调查的时候,听着幸存女儿的诉说,看着两个遇难者手里还攥着的毛巾,伴着哗哗的水龙头的声响,我仿佛清晰地看到了二人在遇难前那一小会的时间里所有的心路历程,我也仿佛又一次听到了王参谋授课时那洪亮的声音:“千万注意啊!遭遇火灾时,赶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然后放低身姿或匍匐前进往外逃”!
谁在质疑湿毛巾?谁说湿毛巾不对?谁敢说湿毛巾不对?谁敢质疑?!消防这些年一直在宣传湿毛巾,你竟然说它不对,这谁受得了?失败等于无能。人们不愿意面对失败,因为谁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无能!
于是当你质疑湿毛巾的时候,一大堆反对的声音就来了。你看电视啊,电视里正在采访一个从火场里成功逃出来的男孩,听听他在说什么——“哎呀,我一看着火了,我就突然想起在学校有个消防的王参谋给我们讲过的消防课,他告诉我们遭遇火灾时要赶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然后放低身姿往外逃。没有湿毛巾,我就随手抓了个裤衩,没有水,我只好撒了泡尿,就这样,我就捂着嘴出来了!'
'你真棒!消防叔叔真棒!”那个漂亮的女主持人拿着话筒说,“要不是消防培训,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啊!'
是啊,你瞧,湿毛巾能救人,这可是有实证的啊!现在你还质疑消防、质疑湿毛巾、质疑王参谋吗?
然而,理性地说,证一件事情,不仅要证其明,还需要证其伪。得了癌症不去治疗,这个办法可证治疗的伪;新旧系统同时上线,这可证单独应用新系统的伪;跑两个月停两个月,这可证跑步能健脑的伪。那么,如何能证湿毛巾的伪呢?
同一个情境,同一个人,一种用湿毛巾,一种不用湿毛巾,这个理论上应该可证。然而人只能活一次,我们能让活着的人讲述成功、却不能让死去的人来讲述失败。危险情况下的成败兴许就差那么一点点,我们怎么可能拿真人去做死亡的试验呢?死人不会说话,所以我们就一直被活人骗着,这实在是个不小的遗憾。
调查者能看到卫生间里的死尸,调查者能触摸到遇难者的灵魂,调查者知道他们生前的那一刻究竟在想什么、做什么,调查者能清晰地看到湿毛巾理论所蛊惑出来的骗局和悲剧。
对于湿毛巾,显然不能全盘否定。
很简单,能活着的时候,凡是人都知道在火灾环境下有湿毛巾绝对比没有湿毛巾要舒服得多!
应该说,在湿毛巾理论中,湿毛巾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没彻底搞清楚是否有必要弄块湿毛巾、是否有条件得到湿毛巾之前就想当然地、简单地学王参谋那句话:遭遇火灾时要赶快用湿毛巾捂住口鼻,然后放低身姿或匍匐前进往外逃!在没必要的情况下却去制作湿毛巾、在没条件的情况下却想得到湿毛巾,这在危险的、瞬息万变的、争分夺秒的火场中是不是最具性价比?直到目前,没人能说清。
对失败案例的积累是学习火场逃生最可靠的途径,可惜这事没人去做。
都想活着离开,但却一直被活人骗着——“黑匣子思维”给我们的这个生死启示到什么时候才能转变为成功逃生的现实呢?
就写到这。
原创作品,禁止洗稿。
禅哥简介:禅茶诗书,河北围场人,火调高工。1998年地方大学毕业入消,本科建筑工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职工程硕士学位,曾在武警学院(现在的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教学。现为中国消防协会火灾调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消防协会电气防火专业委员会委员,省安全生产专家库专家,省火灾事故调查专家组专家。个人开办“火事杂谈”“老赵说消防”两个公众号,原创丰富,深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