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安全文化

“科学施救与冷静自救的完美结合”——“解密”山东11名被困矿工获救关键

“科学施救与冷静自救的完美结合”——“解密”山东11名被困矿工获救关键

“11名兄弟都没事,出来的时候走得比救援队员还快呢!”在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梁宝寺能源公司“11·19”火灾事故11名被困人员全部升井、送往医院后,救援队伍总指挥刘辉终于放下顾虑、咧嘴笑起来——11名矿工被井下火场堵在巷道尽头36个小时后,全部安然无恙返回地面,值得欣慰!今年56岁的刘辉是山东能源肥矿集团矿山救护大队的队长。19日夜间,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梁宝寺煤矿3306工作面发现火情,11名正在作业的人员被困。在随后的救援中,刘辉担任矿山救护队救援指挥,几乎是“不眠不休不食”地参与了整个救援过程。20日凌晨3点到达现场时,刘辉了解到,一个班组、一名防冲击地压工作人员和一名安监员被困在火场前方200米的巷道尽头。其中,率先发现火情并汇报调度室的安监员放弃撤离的机会,折回“迎头”位置、即巷道最深处的作业位置通知工友撤离,也被困住。在事故救援指挥部的安排下,救援队员一边井下进行通风、降温,一边使用高压水枪、惰性气体等进行灭火。灭火弹、无人机、灭火机器人、侦察机器人也被派上阵。此外,现场救援指挥部还决定在地面安排2台千米钻机,打通联络通道。“井下条件极差,温度和有害气体浓度都非常高。”刘辉说,井下可见度极低,“手贴在脸前都看不到”;一氧化碳浓度最高时接近8000ppm,吸入有致命危险;救援人员需要背着20多公斤重的救援设备,在60℃高温环境中作业,体能快速被消耗,“步行半小时、作业一刻钟”导致人工施救举步维艰。火场跨不过去、人员联系不上,被困住的兄弟们还有救吗?在所有办法陆续失灵时,事故救援指挥部坚持认为,井下有10.8厘米直径的供水管、通风管,和直径1米的风筒,能形成一个适合生存的安全港。指挥部要求通风设备保障运行,持续向迎头位置输送新鲜空气;同时,风机后堆放冰块,尽可能地为被困人员降温……在地面救援现场,事故救援方案还在不断完善,一些救援人员面带忧虑坚守;而在井下,被困的11人也开始行动起来——直径1米、由阻燃材料制成的风筒,成为他们选择的逃生通道。“根据升井时间分析,他们大约是21日早上7点半到8点之间,开始顺着风筒往外爬的。”刘辉说,身处险境的被困人员表现出良好素质和组织性:4名干部分成2人开路、2人殿后,其余7人在中间,有序自救。凭着对外界温度的感知,被困人员在风筒中爬行300多米、跨过着火带之后,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切开风筒。21日8时45分许,正在井下灭火的救援队员发现了爬出风筒的被困工友,并第一时间送上压缩氧自救器,避免一氧化碳中毒。9时27分,被困人员在救援队员的帮助下抵达井下安全区域;10时18分,11人全部安全升井,被立即送往医院。“我真的没事!可不可以给媳妇打个电话?”一名矿工升井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给家里报个平安。说到这事,刘辉也忍不住乐了。他说:“这些兄弟们上来的时候都挺好的,最大的身体不舒服可能是肚子饿了。”记者从救援指挥部获得的医院检查结果,也印证了刘辉的判断:11名获救的被困人员无生命危险、甚至连外伤都没有,只有2人出现了血压升高、电解质紊乱等轻度症状,很快就可以出院。“这是一次科学施救与冷静自救的完美结合。”事故救援专家组组长、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王端武说,有效的外部救援确保了11名被困人员的生存环境,积极的自救让他们及时脱险。同时,他们通过风筒实现逃生,也为今后地下矿山的安全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事件回顾


11月20日晚8时,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梁宝寺煤矿“11·19”火灾事故指挥部召开第二次会议,传达刘鹤副总理、王勇国务委员的重要批示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指挥部根据领导批示和应急管理部工作组的意见优化了救援方案。一是决定地面安排2台千米钻机;二是论证压入式改成抽出式通风方式,以及利用距离着火点较近的3306联络巷作为救援人员临时中转地点;三是做好在3306中间巷布置水平钻机的各项准备;四是救援方案优化调整后经专家审定。

目前,抢险救援正按照救援指挥部部署进行落实。地面钻机已到位1台,井下水基灭火器已开始使用,机器人已进入顺槽。另外4台侦察机器人正在运输途中。



此前消息

20日下午2点45分左右,山东省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梁宝寺能源公司“11·19”火灾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在梁宝寺能源公司召开新闻发布会,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局长、救援专家组组长王端武通报救援最新情况。


他介绍,2019年11月19日晚,山东能源肥矿集团梁宝寺能源公司井下3306掘进工作面发生一起火灾事故,造成11人被困,其他人员安全升井。


20日5时50分,省政府接到事故报告后,省委、省政府立即启动应急救援预案,省委书记刘家义,省委副书记、省长龚正立即作出批示,对抢险救援提出要求。


省委书记刘家义立即中断在微山县的调研,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要求要穷尽一切手段、穷尽一切力量把救援、救人放在第一位,千方百计抢救被困矿工,科学施救、严防发生次生灾害。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黄明、副部长黄玉治与现场进行连线,指导救援工作。国家应急部指派国家煤矿安监局副局长宋元明带领工作组赶赴现场指导救援。


省政府已成立救援指挥部,下设现场救援等10个工作组,救援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展开,目前已调集兖矿集团、新矿集团、肥矿集团、淄矿集团4支救援大队、12支小队,共144名专业救援人员参与救援,着火点在被困人员后方200米位置。按照指挥部要求,救援人员正在进行通风、降温、灭火等措施,目前已经接近着火点,继续使用高压水枪、惰性气体等进行灭火。由于井下救援地点温度高、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大,救援难度极大,现已调集井下灭火机器人、高泡灭火等装备,机器人正准备下井,并用冰块进行物理降温,已经运送冰块8吨。


嘉祥县县长朱瑞显介绍了救援保障情况。他说,事故发生后,嘉祥县委、县政府立即启动了应急救援预案,在省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竭尽全力做好应急救援保障。一是全力做好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障,组织公安、卫健、应急等多个部门,抽调大批专门力量,确保从救援出口到定点医院的道路安全畅通;二是全力做好医护力量保障,派出了14辆救护车和先进的应急救护设备、81名医护人员,5家定点医院已预留好床位;三是全力做好现场救援的其他保障,紧急动员各方力量,在现场物资供应、电力、通信等方面,包括现场救援所需的各项服务保障都无条件服务,坚决落实到位;四是全力做好家属接待服务保障,专门成立了家属接待组,由县级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组成,对被困人员家属实行一对一的接待。


矿井火灾事故的预防及处理


1矿井火灾特征


矿井火灾一旦发生,轻则影响安全生产,重则烧毁煤炭资源和物资设备,造成人员伤亡,甚至引发瓦斯煤尘爆炸,扩大灾害的程度与范围。


1、矿井火灾概念

凡是发生在矿井井下或地面,威胁到井下安全生产,造成损失的非控制燃烧均称为矿井火灾。如地面井口房、主扇房失火或井下胶带着火、煤炭自燃等都是非控制燃烧,均属矿井火灾。

2、矿井火灾的构成要素

矿井火灾发生的原因很多,但构成火灾的基本要素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热源、可燃物、空气,俗称火灾三要素。

(1)热源:具有一定温度和足够热量的热源才能引起火灾。井下煤的自燃、瓦斯煤尘爆炸、爆破作业、机械摩擦、电流短路、吸烟、电焊及其它明火等都可能成为引火的热源。

(2)可燃物:煤本身就是一个大量而且普遍存在的可燃物。另外,木材、各类机电设备、各种油料、炸药等都具有可燃性,这是引发火灾的基础

(3)空气:燃烧就是剧烈的氧化现象。任何可燃物尽管有热源点燃,若是缺乏足够的氧气,燃烧就不能持续,空气是维持燃烧不可缺少的条件。在氧浓度为3%的空气环境里燃烧不能维持,空气中的氧浓度在12%一下,瓦斯失去爆炸性,而在14%以下就会熄灭。

以上火灾三要素必须是同时存在,相互配合,而且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能引起矿井火灾。这是矿井火灾发生的根本条件,缺少任何一个因素就不可能发生。矿井火灾的防治与扑灭都是从这三个方面考虑的。


3、矿井火灾的分类

(1)根据引火的热源不同,通常将矿井火灾分成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又称自燃火灾和明火火灾)两大类。

(2)按发火地点不同可分为井筒火灾、巷道火灾、采面火灾、掘进面火灾、煤柱火灾、采空区火灾、硐室火灾。

(3)按燃烧物不同可分为机电设备火灾、火药燃烧火灾、油料火灾、坑木火灾、瓦斯燃烧火灾、煤炭自燃火灾等。


4、矿井火灾的危害


(1)产生大量有害气体:矿井火灾对人身的危害主要是在火灾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火灾产生CO、CO2、SO2、烟尘等,另外坑木、橡胶、聚氯乙烯制品的燃烧也会生成大量的CO、醇类、醛类及其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这些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随风扩散,伤及井下作业人员。据统计,在火灾事故中的遇难者95%以上是死于烟雾中毒。

(2)在火源近邻处产生高温:高温往往引燃近邻处可燃物,使火灾范围迅速扩大。

(3)引起爆炸:火灾不仅提供了瓦斯、煤尘爆炸的引火热源,而且火的干馏作用使可燃物放出氢气、甲烷和其它多种碳氢化合物等爆炸气体,同时火灾还可以使沉降的煤尘重新悬浮或参与燃烧爆炸。

(4)毁坏设备和资源:井下火灾一旦发生,生产设备和煤炭资源就会遭到严重破坏,使矿井区域性或全矿性停产,损失更加惨重。


2井下自燃火灾事故的预防

1、煤炭自燃发火常见地点

断层附近、采煤工作面进风巷、回风巷和停采线附近、遗留的煤柱、破裂的煤壁、煤巷的高冒处、假顶工作面、密闭墙内、溜煤眼、联络巷及浮煤堆积的地方是自然发火高发地区。



2、煤炭自然发火的预兆

(1)煤炭自燃的初期预兆

①煤层的温度,附近的空气温度和水温都比正常情况下高。

②附近的氧气浓度降低。

③附近巷道中湿度增大。

④附近巷道的壁面和支架表面出现水珠,俗称“煤壁出汗”。

⑤出现有毒有害气体,如CO、CO2和各种碳氢化合物。

⑥巷道空气中出现煤油、汽油、松节油、焦油等气味。


(2)人体感觉识别

①视力感觉:煤炭自燃初期,氧化生热生成部分水蒸汽,往往使巷道内温度增加,出现雾气或在巷道壁挂汗形成水珠,俗称“煤壁出汗”。

②气味感觉:煤炭从自热到自燃,氧化产物内有多种碳氢化合物,并产生煤油、汽油、焦油等气味。经验证明,当人们嗅到焦油味时,煤炭自燃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了。

③温度感觉:煤炭在自燃过程中放出热量,从该处流出的水和空气的温度较正常时高。

④疲劳感觉:煤炭在自燃过程中,不断地产生并放出多种有毒有害气体(主要有CO、CO2),这些气体使人头痛、闷热、精神不振、不舒服,有疲劳感觉。因此,当井下出现这种现象时,要认真分析,如果是多数人的感觉,要提高警惕,查明原因,防止自然发火。



3井下外因火灾事故的预防


1、外因火灾发火原因

外因火灾是由外来热源引起的。如井口建筑物内违章使用明火或电焊作业,往往容易形成外因火灾。

(1)存在明火。吸烟、电焊及用电炉、大灯泡取暖等都能引燃可燃物而导致外因火灾。

(2)出现电火花。主要是由于电气设备性能不良,管理不善,如电钻、电机、变压器、开关、插销、接线三通、电铃、打点器、电缆等出现损坏、过负荷、短路等,引起电火花、继而引燃可燃物。

(3)违规爆破。不按爆破规定和爆破说明书爆破,放明炮、糊炮以及用动力电源爆破、不装水泡泥、炮眼深度不够或最小抵抗线不合规定等都会出现明火,导致引燃可燃物而发生火灾。

(4)瓦斯煤尘爆炸引起火灾。

(5)机械摩擦及物体碰撞引燃可燃物,进而引起火灾。


2、外因火灾预防措施

外因火灾的预防主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是防止失控的高温热源。二是采用不燃性支护材料,同时防止可燃物大量的积存。及时发现火灾初起征兆,及时扑灭。

(1)正确使用安全设施。矿井必须制订井上、下防火措施,并符合国家有关防火的各项规定要求。

(2)加强井下明火管理。井下和井口房内不得从事电焊、气焊和喷灯焊接等工作。如果在井下主要硐室、主要进风井巷和井口房进行按等工作,每次都必须制定安全措施,经矿长批准,由矿长制定专人在场检查和监督。

(3)矿井必须在井上下设置消防材料库。消防材料库储存的材料、工具品种和数量应符合有关规定,并定期检查和更换。

(4)井下爆炸材料库、机电设备硐室、检修硐室、材料库、井底车场、使用带式输送机或液力偶合器的巷道以及采掘工作面附近的巷道中,都应备有灭火器,其数量、规格和存放地点,必须明确规定。


3、正确采取自救与互救措施

(1)自救:就是井下发生意外灾变时,在受危害区域内的每个人员进行避难和保护自己的方法。应遵循“五字”自救原则进行现场急救。灭:迅速将事故消灭在初始阶段;护:用器材保护自己;撤:快速撤离灾区;躲:无法撤退时,迅速到避难硐室躲避待救;报:尽快报告灾情。

(2)互救:就是在有效地进行自救的前提下,如何妥善地救护灾区受伤人员的方法。应遵循“三先三后”互救原则进行现场急救。对窒息或心跳、呼吸刚停止不久的伤员,必须先复苏、后搬运;对出血的伤员,必须先止血、后搬运;对骨折的伤员,必须先固定、后搬运。

(3)井下人员必须熟知的基本知识:

①熟悉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

②熟悉井下采区的避灾路线和安全出口;

③熟练掌握避灾方法,会使用自救器;

④熟练掌握现场急救常识和抢救的基本操作技术方法。


(4)事故现场人员的行动原则

①报告灾情:发生灾变事故后,临近人员应尽量了解或判断事故性质、地点和危害程度,并迅速向矿调度室汇报,同时向事故可能波及的区域发出警报,使其他人员尽快知道灾情。汇报灾情时,不能凭主观想像判断事故性质,以免给领导造成错觉,影响救灾。

②积极抢救:事故发生后,被困灾区人员应沉着冷静。根据灾情和现有条件,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方法和措施,及时将事故消灭在初始阶段或控制在最小范围,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在现场的跟班队干、班组长、安全员、瓦检员要勇于负责,团结和组织大家,严明纪律,保持统一指挥,严禁各行其是或单独行动,采取防止灾情恶化和保障人员安全的措施。

③安全撤离:当现场不具备抢救条件或可能 危及人员的安全时,由在场的负责人或有经验的老工人带领下,尽量选择安全条件最好、距离最短的路线迅速撤离危险区域。撤退时,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正确使用防护用具,遇有溜煤眼、积水区、垮落区等危险地段,应探明情况,谨慎通过。

④妥善避灾:如果无法安全撤退,遇到通路阻塞,或自救器有效工作时间内不能到达安全地点时,应就近快速构建临时避难场所,妥善避灾,努力维持和改善自身的生存条件,设置呼救信号,等待救护队救援,切忌盲动。

来源:新华社、山东应急管理等

链接:“科学施救与冷静自救的完美结合”——“解密”山东11名被困矿工获救关键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Y0NjQ0NA==&mid=2675806324&idx=2&sn=d691f5fa459db44ed04cc8d9d2636fcf&chksm=85b09fb7b2c716a1fd3269d342b9536a17de47af517019c9eea7630f1e27cbbe297cf26d9c9a&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74642653063&sharer_shareid=d9fdcc60a46951fed6d7a0bbdd004814#rd


Copyright © 马鞍山市安全生产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788888号-1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以上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0及以上  您是第 27005 位访客 今日访问量:71 当前在线人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