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各地快讯
重要新闻 各地快讯 事故信息

【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探索实践】重庆提交应急管理“四大体系”答卷

【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探索实践】

重庆提交应急管理“四大体系”答卷


重庆提交应急管理

“四大体系”答卷(上)

记者  左希斌 通讯员 陈元园

今年是应急管理改革元年,如何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日前,记者在重庆市找到了一份答卷。

重庆是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区位优势特殊。同时,重庆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老工业区于一体,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更离不开应急管理的保障。

今年以来,重庆市积极探索搭建应急管理体系“四梁八柱”,逐步构建了应急组织指挥、行政管理、救援力量、制度保障“四大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又是一项长期任务。重庆市的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建设从夯基层、打基础、强基本素质出发,着力推动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冉进红说。

构建“四大体系”

实现了从头到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副武装”,推动形成“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性”工作格局

“机构改革以来,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干部职工普遍对干什么、怎么干比较迷茫。”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万仕洪坦言,重庆市应急管理部门相继划转整合了15个部门的相关职能职责,“大部制”特征突出,导致原有体制机制不适应、难对接等问题凸显。

如何构建新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让应急管理体系从机构职能的物理相加到产生“化学反应”?

坚持“控大事故、防大灾害”的目标导向,重庆市应急管理局聚焦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成立了由万仕洪担纲的“专班”,抽调相关处室工作人员深入一线广泛调查研究,组织部门和区县进行讨论论证,探索构建符合新形势、新职能、新需求的应急管理体系。

“一开始,我们对设想的应急管理体系梳理构建,在纸上画下来,并结合调研和讨论的情况反复推敲。后来,专班的同志干脆不用纸了,在办公室支起一块黑板,在上面涂涂写写,发现‘路走不通’时就擦掉重来,争取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考虑齐全,确保运转顺畅。”冉进红说。

今年6月底,重庆市在渝北区召开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现场会,“四大体系”雏形渐渐清晰。通过参观交流,全市各级应急管理工作者普遍认为,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实现了从头到脚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全副武装”,推动形成“全灾种、大应急、综合性”工作格局。

在“四大体系”中,组织指挥体系被视为“大脑”,统揽应急管理各项工作。

重庆市以“两委、九办、四指”组织指挥体系为总框架,即依托安委会和减灾委2个抓手,以道路交通安全、水上交通安全、轨道交通安全、建设施工安全、危化品安全、矿山安全、旅游安全、城市运行安全、消防安全9个专项办公室和森林防灭火、防汛抗旱、地质灾害与地震、气象灾害4个专项指挥部具体统筹各领域的防治工作。

“大脑”的决策如何落到实处?重庆市在健全“四肢”上下功夫,推动乡镇(街道)、园区和各负有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职责的部门均设立应急管理机构,建成“全覆盖”的行政管理体系,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机构干事、有人员干事、有条件干事、有能力干事、有规矩干事”。

何为“有规矩干事”?重庆市梳理总结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各项制度,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负直接领导责任的责任制,建立了监测预警、值班调度、处置救援和排查监测、研判预警、力量调动等“3+8”制度框架。

救援力量体系是重庆市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建设中“卡脖子”的问题,其难点在于如何弥补基层救援力量短板。重庆市为此构建了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救援力量体系,并将重点放在基层一线,实施靠前布防。今年10月中下旬,以推动基层救援力量建设为主要目的的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第二次现场会在秀山县召开,重庆市鼓励通过资源整合、专常群结合等方式,加强基层救援力量建设。

“全市应急管理系统确立了以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建设为基本平台和主要抓手的战略选择,既抓当前,又谋长远,着力快速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水平,形成了渝北、秀山等区县先行先试的好经验,‘四大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万仕洪说。

形成2个抓手

2个组织(安委会、减灾委)统筹协调、1个部门(应急管理局)牵头管总、专业行业部门各司其职

依托安委会和减灾委2个抓手,组织指挥体系在防范化解风险、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推动源头治理等方面,发挥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据了解,重庆市重新组建了市安委会和减灾委。市安委会办公室和市减灾委办公室均设在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在“两委、九办、四指”组织指挥体系总框架下,实现了2个组织(安委会、减灾委)统筹协调、1个部门(应急管理局)牵头管总、专业行业部门各司其职的局面,使得权责更加清晰、行动更加高效。

在渝中区应急管理局局长莫蓉军看来,组织指挥体系总框架形成后,应急管理局“大统筹、大应急”特征更加明显,“安委会要全面统筹辖区的安全监管工作,减灾委全面协调自然灾害防治工作,分工不分家,更有力地推动大应急体系建设”。

巴南区应急管理局局长韦开平告诉记者,巴南区结合地方实际,搭建了“一局二委四部六办”的组织指挥体系。在该体系下,常研判、严管控、勤预警成为巴南区“两委办”防范化解安全风险的3个重要举措。该局通过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风险研判,推动风险评估精准、管控责任到位、管控措施有效,为防汛指挥、工程调度、抗洪抢险等自然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5月18日,巴南区出现强雷雨天气,导致山洪、滑坡、塌方等灾害发生,全区11个镇街、12717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180万元。

“这是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后,我们面临的第一次‘大考’。”韦开平说,由于研判预警到位,启动应急响应及时,全区共调动4422人参与抢险,出动抢险舟2艘、运输设备275班次、机械设备137台班,紧急分散转移安置59人,成功营救被水围困的2户3人,未发生人员伤亡。

厘清部门责任

明确各行业部门履行各自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的“预防”职责,应急管理部门做好综合统筹协调工作

在刚推进机构改革时,基层应急管理部门普遍对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统与分”“防与救”的关系理不清。

在“两委、九办、四指”组织指挥体系总框架下,重庆市对此进行明确:各行业部门履行各自行业领域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的“预防”职责,应急管理部门通过综合风险监测、编制和组织实施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开展灾后调查评估等措施,发挥好应急组织指挥机构作用,做好综合统筹协调工作。

“这些年在安全生产领域,‘三个必须’贯彻落实得很好,目前难点是在自然灾害的‘防与救’上有模糊的地方,通过减灾委来统筹,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永川区应急管理局局长凌龙说。

他认为,减灾委办公室设在应急管理局具有机制优势,可以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指导督促相关部门履职尽责,切实做好“预防”工作。

九龙坡区应急管理局局长黎绍玉表示,九龙坡区在此组织指挥体系下,化“九龙治水”为“一肩挑”,明确应急管理局综合统筹、指导、监督全区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救援工作,并按照“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救援、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救援、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管救援”原则,将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职责明确细化到具体部门,形成九龙坡区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职责清单,确保“防与救”的责任链条衔接到位,形成整体合力。

据万仕洪介绍,到明年年底,重庆市将全面完成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重庆提交应急管理

“四大体系”答卷(中)

记者 左希斌 通讯员 陈元园

重庆市城口县应急管理局地质灾害救援科的邱燕,是原城口县安监局宣传站站长。机构改革后,她手中的镜头不再对准新闻人物,而是瞄准了危岩边坡。

垫江县桂阳街道应急办主任肖萍,是干了大半辈子安全监管的“老黄牛”。机构改革后,他案头上应急管理的书籍摆了一大摞。

…………

从今年1月起,重庆市各级应急管理机构改革陆续启动,机构单位的重组和增设、人员的变动和融合,都在深刻地影响着应急管理工作能否高效顺畅。

为确保应急管理工作实现“有机构干事、有人员干事、有条件干事、有能力干事、有规矩干事”,重庆市在运行机制和制度建设上发力,逐步完善应急管理“四大体系”中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制度保障体系。

目前,全市已实现乡镇(街道)、园区和各负有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职能职责的行业部门设立应急管理机构全覆盖,并将应急管理纳入网格化管理,构建起“三级行政+五级网格”的应急管理行政管理体系。

在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重庆市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负直接领导责任的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责任制,并形成了监测预警、值班调度、处置救援3个方面和排查监测、研判预警、信息接报、力量调动、现场指挥部建设、现场处置、调查评估、救灾工作8项制度的“3+8”制度架构。

应急管理机构“全覆盖”

重庆市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在机构改革中实现了加编制、强班子、提规格

重庆市将行政管理体系视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关键一环。一年来,全市已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应急管理行政体系,无论是乡镇(街道),还是各负有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工作职能职责的行业部门,均设立了相应的应急管理机构。

从横向看,重庆市、区两级建设、交通、水利等35个重点行业部门均已设置了应急处(科)室,其他支撑保障部门则明确了专兼职处(科)室。

从纵向看,重庆市各级应急管理机构在机构改革中实现了加编制、强班子、提规格。

根据“三定”规定,全市各区县应急管理部门编制总数2553个,平均各区县应急管理部门增加编制10.3个;沙坪坝区、北碚区等19个区县高配应急管理局领导班子职数;巴南区、合川区、开州区、秀山县等区县将应急管理局下设的行政事业单位定为县级单位。

在开州区应急管理局,机构改革后,行政及事业编制总数达到186个。该局局长韦德东告诉记者,目前,开州区委、区政府正在整合力量,组建开州区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应急救援指挥中心隶属区应急管理局,属于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机构规格为正处级,经费来源为全额财政拨款。”韦德东说,如此高规格建设区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足见区委、区政府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

乡镇(街道)、园区处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最前沿。重庆首次提出按照“一规范六个专”(规范职能职责和专门机构、专门编制、专职人员、专门办公场所、专业装备和专项激励)的标准,加强乡镇(街道)、园区应急办建设。

目前,全市1026个乡镇和47个园区均独立设置应急办,实现了全覆盖。同时,一般乡镇(街道)专职人员不低于5人,重点乡镇(街道)专职人员不低于10人,配备配强应急管理人员。

肖萍告诉记者,桂阳街道应急办现有专职工作人员5人,实现了有专人干事,有能力干事。

打通“最后一公里”

充分发挥网格员在风险隐患排查发现、违法行为劝阻报告以及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等方面作用,将应急管理力量延伸到了末梢

村居、社区是行政管理的“最后一公里”,重庆市将应急管理纳入村居、社区网格化管理系统,在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隐患排查巡查、信息报告、宣传教育、整改跟踪、劝导制止等方面,支持引导社区居民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和治理,筑牢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

“目前,重庆市已经构建了市级、区县、乡镇(街道)、村居(社区)、网格的综合应急‘三级行政、五级网络’。”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万仕洪说。

渝北区是重庆市最早探索将安全生产纳入网格化管理的区。渝北区应急管理局的赵兵介绍,渝北区在网格化建设方面,要求村(社区)党委书记、主任上手抓,全面推行网格员走一走、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讲一讲、记一记“六个一”和早、中、晚“三必查”工作法,充分发挥网格员在风险隐患排查发现、违法行为劝阻报告以及应急知识宣传教育等方面作用,将应急管理力量延伸到了末梢。

南岸区应急管理局则依托风险信息管理平台,进一步强化区、乡、村三级风险隐患动态排查工作,通过分级分类建立健全风险排查基础台账和风险隐患数据库,努力实现各类重大风险隐患的识别、评估、监控、预警、处置等全过程动态管理。

重庆市渝中区朝天门街道棉花街社区有8个物业小区,建成时间最短的也有18年了,还有“网红”景点洪崖洞,常态化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的“人民战争”非常必要。

该社区党总支书记、主任、网格长况娟告诉记者,棉花街社区老年人口多、出租户多、游客多,为了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应急知识宣传科普,社区专门成立了一支70人的网格员队伍。

网格员会经常开展应急知识入户宣教和隐患排查,还会定期到70岁以上老年人家里,帮助他们检查用电、用水、用气等安全情况,切实消除一些老百姓身边的隐患,实现应急工作的靠前管理。

据况娟介绍,洪崖洞成为“网红”景点后,每逢节假日,她和网格员们还会来到洪崖洞,协助区、街道的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安保工作。

压实责任“担子”

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严格落实应急管理的政治责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

行政管理体系搭建过程中,重庆市同步启动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万仕洪介绍,该市把强化党政领导责任落实放在第一位,明确各级党委政府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和班子成员“一岗双责”负直接领导责任,加强部门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三个必须”监管职责,以上率下,压实责任“担子”。

赵兵告诉记者,渝北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每季度至少听取和研究应急管理工作一次,区领导定期带队开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检查成常态。

同时,渝北区还在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工商贸等重点行业领域全面推行监管实名制,重点企业均明确了具体监管人员,确保监管责任到人。

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重庆市在制度保障体系建设上不断完善,形成了“3+8”制度架构,即在监测预警方面,制定了排查监测制度和研判预警制度;在值班调度方面,制定了信息接报制度、力量调动制度和指挥部建设制度;在处置救援方面,制定了现场处置制度、调查评估制度和救灾工作制度。

记者梳理发现,信息接报制度条款最少,为7条;救灾工作制度条款最多,达21条。

以救灾工作制度为例,重庆市规定各级政府要将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与自然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物资保障机制,并将救助资金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同时,该制度明确应急管理部门负责调拨、分配、管理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在自然灾害发生并达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启动条件时,应及时启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响应,并可在本行政区域内紧急征用物资、设备、交通运输工具和场地,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补偿。

该制度的第5条至第10条,从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技术支撑体系、自然灾害救助物资储备库、应急避险场所、自然灾害救助人员队伍建设和培训、对自然灾害救助工作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的表彰奖励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明确。

除此之外,记者注意到,重庆市构建的“3+8”制度架构中,一些过去在安全监管工作中形成的好的做法和制度,也被融入其中。

如在排查监测方面,该制度共12条内容,在第4条明确提出推行“检查诊断、行政处罚、整改复查”的执法检查“三部曲”工作方法,确保查准问题、违法必究和闭环销号。同时,第5条、第6条和第7条,则明确了全面推行“日周月”隐患排查、实施风险隐患分级分类跟踪督办管理和推行网格化动态监管等措施。

在南岸区应急管理局,今年该局突出监测预警方面的制度落实,切实做好预防工作。

今年以来,南岸区应急管理局对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进行了调查,督促区交通局、区住房城乡建委、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区农业农村委、区生态环境局等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风险研判,通过编制全区灾害频发易发地区自然灾害风险图,逐一落实风险管控措施,不断提升综合减灾能力。

针对高温、高热、大雾、强降雨等恶劣天气,南岸区应急管理局建立了预警信息分析会商机制,切实提高研判能力,有效指导部门、乡镇(街道)、企业做好相关防范工作。

“通过完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推动各级党委和政府严格落实应急管理的政治责任,确保责任链条无缝对接,上下一心形成合力,保障一方平安。”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局长冉进红说。

重庆提交应急管理

“四大体系”答卷(下)

记者 左希斌 通讯员 陈元园

如何建设一支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作风过硬、本领高强的应急救援队伍?如何补齐基层救援力量短板,解决重庆市应急管理“四大体系”建设中“卡脖子”的问题?

“重庆市要按照‘资源整合、全面覆盖,一专多能、防救并重,统一领导、专业指挥,功能互补、协同作战,科技支撑、装备精良’的原则,整合资源,强化基层、专常群结合,把救援力量体系做精做全。”重庆市应急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冉进红介绍,重庆市在充分发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国家队、主力军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建设,构建起了市、区县、乡镇、社区四级应急救援力量体系。

资源整合

采用专兼职结合等方式建队伍

过去,应急救援力量分散于各部门中,统一建制壁垒重重,隶属关系错综复杂,队伍能力参差不齐。各部门队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突出,在突发事故灾害抢险救援时难以形成合力。

为彻底解决这一问题,重庆市推动机构、职能、人力、物力、财力、管理“六个整合”,实现救援力量、救援物资装备、救援建设资金等多方面的统一。

在机构职能整合方面,重庆市推动各区县实现应急救援队与民兵综合应急分队深度融合,联建共用,共同承担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的抢险救援任务;在乡镇层面打造综合应急、专职消防、民兵应急“三位一体”力量体系;在社区、重点消防单位、重点企业、小区物业实现应急救援站、微型消防站 “二合一”。

在人力整合方面,重庆市采用专兼职结合的方式建队伍。其中,专职人员由政府通过向人力资源公司购买服务方式统一配备,兼职人员队伍由基层干部、网格员、小区物业管理员、企事业单位职工、民兵、志愿者等相关人员组成。

同时,重庆市还鼓励各区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政企联建方式,建强救援力量。

巴南区采用政企合作等方式,建立防汛、抗震救灾、地灾抢险、森林扑火、危化品和矿山等专业救援队伍。

“区政府聘请中国安能集团重庆分公司作为巴南区防汛、地灾、地震的专业抢险救援队,由区防汛抗旱指挥部或区抗震救灾和地质灾害防治救援指挥部根据灾情调度,抢险救援费用按实际参与救援的工作量结算。目前,中国安能集团重庆分公司正会同巴南区政府草拟合作协议。”巴南区应急管理局局长韦开平说。

据韦开平介绍,中国安能集团重庆分公司驻地就在巴南区南彭街道,驻地位置紧邻高速路,具有装备先进、人员专业、出动快速等特点。

黔江区则以民兵、蓝天救援队、基层干部等为基础,以企事业单位为单位组建群众救援队,并依托区红十字会等政府及社会救灾救助组织,构建灾害善后与重建队伍。

大渡口区要求各镇街组建30人至50人的群众队伍,负责开展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的先期处置,组织群众自救互救,参与抢险救灾等,配合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做好各项保障。

小而精干

区县应急救援队伍不超30人

重庆市同时注重强化专业队伍建设,组建了防洪、地灾、灭火、危化品、矿山、水上、气象和航空8个方面的28支市级专业抢险队伍,组建了医疗、交通、电力、通信及专家等支援保障队伍,并与蓝天救援队等18支社会应急救援队伍建立协同配合机制。

在区县层面,重庆市以区县消防救援大队、区县应急救援队和民兵综合应急分队为主体,打造应急救援“三支队伍”。

根据重庆市相关规定,建设区县应急救援队时,各区县可根据实际情况,整合现有矿山救护队、森林灭火应急救援队等有编制、有财政保障的队伍,将其转制为应急救援队;也可以通过向人力资源公司购买服务等方式,组建区县应急救援队。重庆市还提出了有专职人员、有办公场所、有营房仓库、有训练场地、有专业装备、有统一服装、有管理制度、有训练计划、有招录标准和有意外保险的“十有”要求,要求区县应急救援队伍实行标准化建设、军事化管理、全天候训练、24小时值勤。

在开州区应急管理局,该局局长韦德东告诉记者,开州区以矿山救护队现有建制为班底,组建区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以森林灭火应急救援队为班底,组建了开州区自然灾害应急救援队。

“两支队伍均是历史悠久、战斗力强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能够执行煤矿事故、燃气泄漏、高速路隧道坍塌、地质灾害、森林防灭火等各类应急救援任务。”韦德东说。

南岸区应急管理局则结合辖区企业安全生产实际情况,建立了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救援队伍和危险化学品生产储运企业应急救援队伍,通过配备专家人才和特殊装备器材,不断强化应急处置技战术训练演练,提高危险化学品泄漏检测、物质甄别、堵漏、灭火、防爆、输转、洗消等应急处置能力。

大足区位于成渝城市群关键位置,今年,该区也参照其他区县组建专业应急队伍模式,相继组建了森林灭火专业应急救援队伍、防汛抗旱和水上搜救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抗震救灾和地灾防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安全生产事故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分设危化品事故处置队伍、矿山救援队伍、桥隧抢险救援队伍、高楼抢险救援队伍等)。

立足小而精,重庆市各区县应急救援队伍人数一般控制在30人以内,应急救援队伍队员按照事故灾害救援现场指挥官要求进行培育。

“就是要通过培育,提高队员们的专业判断、组织指挥和突击攻坚能力,打造‘收拢就是攻坚队、散开就是指挥官’的应急救援人才库。”冉进红说。

就近调配

推动基层救援力量“全覆盖”

为了解决“卡脖子”问题,重庆市在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时,尤其重视基层救援力量建设。

基层既是安全生产和自然灾害防治的第一道防线,也是重庆市应急救援体系中的短板。为此,重庆市靠前布防、强化一线,推动实现乡镇、社区、重点消防单位、重点企业、小区物业救援力量“全覆盖”。

今年10月中下旬,重庆市在秀山县召开全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第二个现场会,通过现场参观、实地调研,推动各区县基层应急救援力量建设。

秀山县清溪场镇通过整合政府专职消防队和民兵综合应急分队组建了镇应急救援队,队伍人数达到40人,队长由镇应急办主任兼任。

“根据重庆市规定,乡镇应急救援队由乡镇、街道负责日常管理,人员招录、队长任命等重要事项需征得县应急管理局同意;由镇、县财政保障应急救援队队员工资和装备配备、日常运行;县武装部、县消防救援大队等相关部门负责业务指导;火灾扑救指挥由县消防救援大队负责,其他事故灾害救援由应急管理部门指挥。”秀山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杨晋介绍,今年秀山县专门出台了应急救援力量体系建设意见,明确到2020年底,组建完善乡镇、街道应急救援队,全力保障辖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

在社区、村居、企业这些离事故灾害更近的地方,重庆市依托现有微型消防站、企业应急站、急救站、气防站等资源,提档升级建设基层单位应急救援站,由其负责辖区巡逻巡查、突发事故灾害处置、初起火灾扑救、院前急救、防灾避险知识普及、居民逃生演练组织等工作,最大限度实现救早、救小、救初期。根据规划,到2020年底,该市将建成基层应急救援站(微型消防站)1.2万余个。

按照就近调配、就近救援的原则,渝北区先试先行,根据全区行政区划和事故灾害规律特点,布局建设兴隆、统景、洛碛3个区域性应急救援中心,夯实救援力量。

冉进红表示,构建四级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目的在于突出“救防并重”职能。“我们的理念是‘养兵千日,用在平时’。我们要求救援队伍在平时全面参与安全生产与自然灾害防治的日常工作,具体负责预防性检查、应急演练指导、安全宣传培训等工作,实现救防并举。”

来源:中国应急管理报

链接:【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探索实践】重庆提交应急管理“四大体系”答卷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OTI3MjI1MQ==&mid=2651103028&idx=1&sn=63376ec6499412693656e84c09c67ed5&chksm=bcce35608bb9bc765ff312f8f02a083b063fc97be659120bb27cc3977cbda2785438067a84e2&mpshare=1&scene=23&srcid=&sharer_sharetime=1577098159710&sharer_shareid=d9fdcc60a46951fed6d7a0bbdd004814#rd

Copyright © 马鞍山市安全生产协会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788888号-1
最佳使用效果1024*768以上分辨率,建议使用微软公司IE6.0及以上  您是第 27005 位访客 今日访问量:71 当前在线人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