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女职工用手机拍照引爆液氧储罐的视频被传开。
冶炼厂液氧泄漏,员工手机拍照报告隐患引爆身亡!
临近年末再次敲响安全的警钟。
很多人表示怀疑,
拍个照就能爆炸?
液氧又不是可燃物为什么会炸?
关于事故的最新通报如下:
2020年1月7日,四川攀枝花攀钢集团股份公司钛冶炼厂发生一起职工工亡事故,事故经过如下:1月7日23点38分左右,
股份公司钛冶炼厂运转作业区职工肖某某向运转作业区公辅班组
组长周某某报告2号氧气站液氧汽化器前的法兰存在液氧泄漏现象,
周某某与倒班作业长王某某立即赶赴现场。
23:41,周某某与王某某走到5平台斜坡处,听到爆炸声,立即跑到现场查看,
呼唤寻找肖某某,发现肖某某倒在液氧汽化器附近,随即关闭液氧、液氩阀门,
立即报110、120、园区安监局、119等相关部门,
经120医护人员现场抢救无效后宣布死亡。经调取、查看事故区域监控视频:23:41(视频时间23:37)肖某某站
在2号氧气站液氧汽化器泄漏点附近用手机对泄漏点进行拍照,
随即发生爆炸,爆炸冲击波造成肖某某死亡。
事故初步原因分析
(一)2号氧气站液氧汽化器前的法兰泄漏,导致现场集聚大量液氧;肖某某不熟悉液氧的物化性质、危险性及应急处置措施,在排查泄漏点时违规使用手机对泄漏点进行拍照,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二)厂部、作业区及班组对职工在危险区域的行为监督纠偏管控不力,对职工的安全知识及应急处置措施培训不力,在职工岗位工作内容变更后没有及时修订安全规程,管理缺失和监督不力是事故发生的重要管理原因。
举一反三开展管理问题排查整改、风险辨识分析、现场隐患排查,
制定措施,立即整改。
(一)各公司应该组织各级人员认真学习讨论,深刻吸取事故教训,
要对职工岗位操作规程(尤其是工作内容及职责调整后的岗位)、
应急处置方案及安全标准化作业再次清理、评估及完善,
要加强职工安全意识培训和技能提升,有针对性地开展职工安全应知应会培训,
尤其是加强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品的物理化学知识培训,
让职工真正认知到岗位安全风险、掌握好安全防控及应急处置措施,并严格执行。
(二)要加强危险区域安全风险防范管控。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区域、易燃易爆区域要严格落实危险区域封闭式管理、
消除静电、禁带火种及手机等安全操作规定,各级管理人员要层层履责,
加强违章行为纠偏查处,确保制度规定落地。
(三)要做好设备本质安全管理,一是保障设备本身的安全性和合法合格,
强化新安装设备检测、检修质量过程管控,尤其是压力容器、安全阀等特种设备必须经过安全检测及检验并取得合格证书后方可投入使用;二是要强化日常专业点检维护和设备状态巡检,及时发现、消除各类事故隐患。
(四)各公司要结合自身实际,切实做好春节及两会前后安全生产工作部署,落实节前专项安全教育,重申节日安全禁令,全方位提升职工的安全意识;严格落实节日期间各级领导带班值班和应急值守工作,强化中夜班生产、检修现场劳动纪律检查;各级人员要切实担负起节日期间安全生产的监管职责,及时协调解决安全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安全生产稳定顺行。
液氧为什么会爆炸?
液氧是不可燃的,但它能强烈地助燃,火灾危险性为乙类。
所有可燃物质(包括气、液、固)和液氧混合时就呈现爆炸危险性,现场如果存在可燃物(不一定是可燃气体),其本身可能没有爆炸危险性,但被液氧混合后这种混合物常常由于静电、机械撞击、电火花和其它类似的作用,特别是当混合物被凝固时经常能发生爆炸。
液态氧和可燃物接触通常也不能自燃,如果和可燃液体碰在一起,液氧将引起液体燃料的冷却并凝固。凝固的燃料和液氧的混合物对任何火源都是敏感的,即使没有火源,仅撞击加压也有爆炸风险!
原理举例:液氧槽罐周围的马路是不允许有柏油路的,应均为碎石路,原因就是氧遇油会会炸,氧气瓶口不可用含有油脂的手套擦,就是为了防止氧分子遇油产生化学反应出现爆炸。
由此推断现场存在可燃物,或存在能与氧气反应的物质,存在量即使再少也有发生爆炸的可能。
液氧站突发事件现场处置方案
一、事故特征
1、事故类型:冻伤、中毒、火灾、爆炸。
2、健康危害:常压下,氧气浓度超过40%,可发生中毒。吸入40%-60%,轻咳,进而胸闷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发生肺水肿。吸入80%以上,面部肌肉抽动、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长期吸入40%左右的氧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失明。
3、危险分析:液氧沸点极低(-183℃),可引起冻伤。不可燃,但能强烈助燃,与易燃物形成爆炸性的混合物。液氧积存于封闭系统中且不能保温,温度升高且不泄压即可导致物理爆炸,积存于两阀门之间,可导致管路的猛烈破坏。
4、事故征兆或条件:阀门或管道锈蚀、管道受到撞击、阀门或管道破损、操作失误、人员有中毒的迹象、安全阀泄压、其他不可预见性因素等。
二、预防措施
1、操作人员必须经特殊岗位、实操培训,持证上岗。
2、操作人员穿戴防护用品,定时巡检,确保相关设备及安全附件稳固可靠,定期检验。
3、对液氧充装等外来人员进行登记、安全告知,严格执行充装规程。
4、站区内各部位设置标准、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5、站内配备的消防器材、应急设备及相关工具等完好有效。
6、液氧站内及站外10米内不得存放易燃易爆物质,尤其是油脂类物质。
7、站内严禁烟火,如需维修动火作业,要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方可作业。
8、站内凡是能与氧接触的工具、手套等确保无油脂。
9、每年进行应急演练,并依据演练情况及时修订应急预案。
三、现场处置
1、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当事人或现场人员要在确保自身安全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应急处置工作,并向钢构厂办公室及股份公司安环部报告。
2、遇到不同的突发状况时,应采取如下处置方式:
2.1 泄漏
(1)充装软管泄漏:做好自身防护的情况下,立即关闭槽车及储罐充装阀门。
(2)储罐有砂眼或裂缝泄漏:将储罐泄压,用浸水的棉纱、抹布放在泄漏处,利用液氧气化吸热,让其结冰延缓泄漏。
(3)管道、法兰或阀门泄漏:关闭泄漏点两侧的阀门,若前端无阀门或阀门已坏,用浸水的棉纱或抹布放在泄漏处,让其结冰延缓泄漏。
(4)气化器泄漏:立即关闭该气化器的进氧阀门,停止使用该气化器,检查泄漏原因,等待修复。
2.2 火灾
(1)管道、法兰或阀门泄漏处着火:要立即关闭泄漏点两侧的阀门,同时用灭火器、消火栓灭火。
(2)储罐或槽车泄漏着火:先灭火,同时进行泄压,并用消火栓实施冷却,防止爆炸,然后按照泄漏进行处置。
(3)其他部位泄漏着火:先灭火,然后按照泄漏进行处置。
2.3 爆炸
(1)若听见异响等爆炸征兆后,现场人员要立即卧倒。
(2)若已发生爆炸,首先要救护、转移伤员至安全地点,等待救治;关闭爆炸点前端的阀门;若有火情,要灭火;若无火情,要用消火栓冷却附近管路或罐体。
2.4 人员救治
(1)中毒:将伤员脱离富氧环境至通风良好的安全地带,保持其呼吸通畅,严重时拨打120或送医院。
(2)冻伤:及时发现并将伤者脱离液氧环境,把冻伤部位浸泡在约42℃的温水中,若出现水疱或血疱等,及时拨打120或送医院。
(3)外伤:轻伤,简单的止血、消炎、包扎;重伤,消毒止血后,立即送往医院;休克,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
3、应急处置结束,班组要配合有关部门的调查和善后工作,站长按有关要求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清理,满足要求后,恢复生产作业。
四、注意事项
1、现场救援力量若无法控制险情时,立即封闭现场,全员撤离。
2、大量泄漏的情况下进行抢险,应急人员必须穿防护服和佩戴呼吸器,并根据供气能力,控制处置时间。
3、处置液氧泄漏事故时,一定要先穿戴好防护用品,避免造成冻伤事故。
4、如果阀门、法兰松动造成的泄漏,可在现场通过旋紧螺栓制止泄漏;若管道、储罐或气化器泄漏,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修复。
5、若受冻者的手套或衣物被液氧冻住,一时脱不下来,则连同肢体一起浸入温水中,待融化后脱下。
6、缓解冻伤水温维持在37-45℃之间,要避免受冻组织自融或处于10-25℃的“危险温度”范围。
7、若人员衣服着火,避免狂奔乱跑,可就地翻滚,或用水、被褥等物覆盖灭火。如用灭火器扑救,应捂住伤员的口鼻。
8、消火栓水枪至少要两人操作,防止误伤人。灭火时注意与火焰的距离,防止被烧伤。
在防爆区内,一定要使用符合防爆要求的防爆工具和防爆电器,
类似事故经常发生,必须引起重视!
案例一:2019 年 9 月 15 日,山东省菏泽远东强亚新材料有限公司氧化车间发生火灾事故,过火面积约 180 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 48 万元左右,无人员伤亡。经初步核查,当班员工使用非防爆工具铁锨出料,遇铁质接料托盘产生火花;同时,卧式螺旋下卸料离心机在运转过程中,混入空气与甲苯蒸汽形成爆炸性气体,经出料口泄漏,遇到火花,发生爆燃。
(来源:烟台市应急管理局网站)
案例二:
2019年9月21日山西孝义市山西信发化工有限公司突发火灾事故,现场浓烟滚滚。官方通报原因为:工人未使用防爆手机,产生静电打火,不慎将现场存放的树脂空桶点燃!
山西信发化工有限公司着火情况说明
2019年9月21日上午9:00,外施工单位在信发公司碱厂石蜡车间外检修施工时,发生静电打火,不慎将现场存放的树脂空桶点燃,9:08分公司员工将火扑灭。未造成人员受伤和较大财产损失。
孝义市公安局
2019年9月21日
案例三:
近日,上市企业广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相关媒体刊登了《广汇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子公司发生一般安全事故的公告》,披露了公司控股子公司新疆广汇煤炭清洁炼化有限责任公司之控股子公司新疆信汇峡清洁能源有限公司正在建设的“120万吨/年粗芳烃加氢项目(一期规模60万吨/年)”于2018年12月17日发生的一起一般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新疆信汇峡清洁能源有限公司“1217”闪燃事故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如下:
一、事故原因与性质
1、事故直接原因:企业员工使用非防爆工具在脱酚塔内违章作业,引燃塔内易燃气液体,发生闪燃导致人员烧伤死亡。
2、事故损失:本次事故伤员经送医院救治后确认1人死亡,2人轻伤,事故直接经济损失108.63万元。
3、事故性质:经调查认定,信汇峡公司“12·17”闪燃事故是一起一般生产安全责任事故。
二、责任追究和处罚结果
对相关责任人员及单位给予相应处理建议:
1、责任单位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由于信汇峡公司安全管理不到位,未能及时排查消除事故隐患,对事故负有责任,责令信汇峡公司待事故结案进行处罚之后进行重新恢复建设,建议给予49.9万元的经济处罚。
2、其他责任人员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安全生产 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办法》等相关规定,建议给予林发现、张教、李文良、薄其锐等人合计处罚35.9万元。
案例四:
2015年3月18日9时47分,位于滨州市沾化区的山东海明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明化工”)双氧水装置氢化塔发生爆炸事故,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88.2万元。
事故原因和性质
(一)直接原因
企业有关人员没有采取有效隔绝、置换措施,进入氢化塔下塔作业。塔底排凝管线球阀和氮气进口管线(即变更后的中塔纯氢进口管线)截止阀内漏,氢气串入塔内,与从上部人孔进入的空气混合,遇点火源发生爆炸。
可能的点火源:非防爆工具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点火源是可能的点火源之一。作业人员携带非防爆的钢制套筒扳手、钢卷尺进入塔内,使用过程中存在撞击、摩擦打火,有引起氢气爆炸的可能。
非防爆电器使用也是可能的点火源之一。作业人员携带非防爆型手电筒、手机进入塔内,使用过程存在打火引起氢气爆炸的可能。
事故调查中排除了明火、雷击、人为纵火等引发爆炸的因素。
为什么要使用防爆工具?
1
防爆工具(防爆材料)的防爆机理主要是由于材料本身的特性决定的.防爆工具的主要材料是铜,而铜的导热性能非常好.
为什么普通钢制工具在使用时撞击和磨擦会产生火花(微小金属颗粒燃烧),主要是钢里含有很高的碳,在摩擦和撞击时,短时间内集聚的热量不能及时被吸收和传导,热量集中到摩擦和撞击时产生的微小金属颗粒上,飞溅出来就是火花(颗粒燃烧).随着摩擦或撞击的快慢以及接触的轻重程度不同,火花的多少和大小也不同.如我们用砂轮机磨金属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火花,而用锉刀锉金属时几乎看不到火花.
防爆工具(防爆材料)就和普通钢制工具不一样,由于铜的良好导热性能及几乎不含碳,工具在和物体摩擦或撞击时,短时间内产生的热量被吸收及传导,另一原因由于铜本身相对较软,摩擦和撞击时有很好的退让性,不易产生微小金属颗粒,于是我们几乎看不到火花.
链接:用手机拍照报告隐患能把自己炸死?液氧为什么会爆炸?最新通报来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2NTI0MDM3Ng==&mid=2247581422&idx=1&sn=4796b72db6e3ad23b4b57b9f1ac15fcd&chksm=fcbd49b9cbcac0af6f8e01efdd483ab22ec07c99ec4c16cd91247314993b59dc68342472ffb3&mpshare=1&scene=23&srcid=01133fY9GWEtQ83PBs7vATAA&sharer_sharetime=1578919981886&sharer_shareid=d9fdcc60a46951fed6d7a0bbdd004814#rd